2003级生物科学专业校友--陈振国
2021-06-23 14:26:58 来源: 浏览:

    陈振国,1984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,湖北文理学院2007届生物科学专业优秀毕业生。2013年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(原第一军医大学)。现为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。2015年获得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。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,共获经费资助约200万元。目前以通讯/第一作者在Cell Death Dis,Endocrinology,Biol Reprod,J Am Soc Nephrol,Oncogene,J Biol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,篇均影响因子5.003,单篇最高他引28次。

因为对生物科学的热爱,我与母校结缘

    2003年6月25日,潮州的天气格外闷热,也许老天爷知道了我的心情,也和我一起憋屈着:那一天广东省高考放榜,查询完成绩后的我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,原本对一本重点线满怀信心的我,半天说不出话来。因为当时的成绩别说重点线连一本都没过,只能读二本。愣了半天之后,我最终还是缓过神来,好歹还保住了个本科可以读。但要命的是当时的成绩没有达到二本第一志愿院校的投档线,过线的其它志愿院校又只招第一志愿,于是我只能参加志愿补录。一番寻找,忽然间有个学校跳入我的眼帘:湖北襄樊学院的生物科学专业在广东省还有1个招生指标。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,我对鸟兽虫鱼虾蟹等特别有感情,也对动物世界、植物世界的相关纪录片非常着迷,以至于高考志愿都是和生物相关的专业,如生物科学、生物技术、生物工程等。其实,当年母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在广东省只招1个学生,现在回想起来觉得,当年这个招生指标似乎是专门为我量身定做的。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襄樊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这1个志愿,虽然当时补录的政策是可以填写3个。
   话说回来,当时的广东学子对出省求学讳莫如深,除了清华北大复旦武大等知名高校之外,一般都选择在省内求学。受改革开放的影响,当时广东人习惯性地把广东省外的地方都叫北方,连广西、福建等沿海城市都是,一是天气寒冷,二是饮食中都含辣椒。但我还是感觉母校在强烈的召唤我,出于对生物的热爱,我义无反顾的启程了。
   毫不避讳地说,第一眼看到母校,多少还是有点失望的。虽然当时所在的化生系设在新区,但除了几栋教学楼,就是宿舍区,图书馆和行政楼都在老区,现在的新图书馆和新行政楼在当时还是一片荒地,杂草丛生。人工湖刚刚开挖,道路一片泥泞。更艰难的是,虽然当时我对襄阳含辣饮食早有心理准备,但在到达母校的第一天吃的第一顿饭(宿舍区边一家面条店的手擀面)时,即使再三叮嘱老板不要放辣椒,而老板也一再说不辣不辣,但第一口就辣得我流眼泪。吃到第5口时我已经大汗淋漓了,再也扛不住了,吃不下去了,当天晚上我就拉肚子了。一连拉了一个星期,把我的肠道菌群全部重构了一番,才算终于勉强能承受得了。民以食为天,吃的问题解决了,其它的也能慢慢适应了。
   接下来我开始熟悉襄阳的气候。冬天的那种透入骨髓的冷是我当时怎么也想象不到的,第一个冬天耳朵和手就出现了冻疮,好在第一次见到雪的兴奋起了很大的缓和作用。夏天的热也令我刮目相看,原来并不是离赤道越远就越凉快。于是在适应了襄樊的一切后,学业也慢慢步上了正轨。由于高三毕业那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使我在那一届新生中显得似乎比别人更追求进步,并有幸在第一次参加党员组织生活会的时候,听到大四学长提到的一个词:考研。原来上大学读本科还不是学业的终点,还可以考研究生,读硕士。我霎那间下定决心,既然自己没有勇气高三复读重新参加高考,那么考研就是我的“第二次高考”。人最怕没有目标,没有理想,有了目标和理想,就会有无穷的动力,所有困难都不怕了。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,我便加强英语和专业课的学习。每一个知识点,每一个实验,都做到精益求精。同时由于预备党员的身份,我很早地参与学生会组织的工作,历任班级团支部书记、化生系学生党支部书记和化生系分团委副书记,这也是我热爱和向往的。我觉得大学四年的时间非常宝贵,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,更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,尤其是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,单纯学习专业知识可能无法适应以后社会的需要。学生工作是很繁琐的,担任学生干部会占用很多课余时间,甚至也时常会占用上课的时间。有些学生干部甚至因为学生工作荒废了学习,出现考试不及格的现象,这不是合格的学生干部。优秀的学生干部善于处理好学习和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,使它们达到最佳平衡点。我觉得做学生工作和学习当然会有矛盾,但它们是对立统一的。我时常出现一整天的时间全部泡在学工办,甚至有时候一整周的课余时间都被占用了,因此,我更加珍惜闲暇的时光,用来恶补落下的专业知识,因为我必须坚持4年之后考研的目标毫不动摇。从大二开始我经常早上七点前走出宿舍门,直到晚上十点后才回到寝室。有段时间室友对我的这种生活模式很是不爽,调侃我只知道学习、学习、学习,也不谈谈恋爱,大学生活一点意思都没有。我不以为然,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和轨迹,我很享受当时的生活,清苦、忙碌而又乐在其中。而当我带着校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离校时,这就是对我4年付出的最大回报。

研究生生涯,开启生命科学探索之旅

    考研复习准备的过程是异常漫长而艰辛的,这其中的滋味只有完全经历过的人才体会得到。当时考研的第一志愿是中山大学,那是众多广东学子心仪的学府。我当时的初试成绩还是不错的,排名在中上的位置,顺利进入复试。后面打听到复试的实验考试是移液枪的使用。虽然这是生命科学研究最常规的小设备,可当时连这个名字都是第一次听说,更别说见过甚至使用了。现在想来实为当时母校的实验教学和研究环境扼腕叹息。好在通过在广州的同学见到了移液枪,临时抱佛脚学习了使用的方法。但在复试时,其中一位老师的问题至今想起来都刺痛我的心:襄樊学院是个什么样的学校?我们都没听过啊。我很明白,他们在意我的“出身”。果不其然,随后公布的拟录取名单里没有我。但我当时英语79分的初试成绩还是引起了张利红老师的注意,主动联系我考虑转读她的研究生。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她的名字,因为我感恩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,哪怕对我只有一点点小小的关注,我都铭记于心。只可惜当时她只能提供自费的学位,而且我对她植物生理学的方向不太感兴趣。最后,我调剂到汕头大学医学院,就读遗传学专业,师从傅玉才教授。说句心里话,放弃中大的就读机会除了考虑学费和专业,当时的我还带有知识分子的负气的:你们不是嫌弃我襄樊学院的“出身”吗,我就要让你们知道,襄院学子并不比别的知名高校的学生差。也许我们基础并不好,但通过我们自己的勤奋和努力,依然可以创造瞩目的成绩。今天,我做到了!
   于是在傅玉才教授的指导下,我开始学习如何做科学研究,如何搜索文献,阅读文献,如何从文献中获得有用的信息,从而确定值得去探索的科学问题。并开始跟着师兄师姐学习各项实验技术,包括小鼠灌胃、腹腔注射,组织取材、处理、包埋和切片,HE染色,免疫组化,免疫荧光,western blot,TUNEL染色……研究生的生活是和大学生活截然不同的,相比之下,研究生的生活枯燥、乏味、单调、辛苦,每天都围绕某个科学设想而泡在实验室里,重复、失败、失败、重复、调整、再重复,高强度的实验和紧张的节奏常常使自己游走于实验室——寝室——食堂之间,三点成一线。可是当你对某项工作产生兴趣时,即使再苦再累,你都会感受到无穷的乐趣。科学研究就像是剥洋葱,最核心的秘密就藏在洋葱叶肉的最中心,我们需要一片一片地剥,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慢慢地证明,一层一层地接近最核心的答案。因为只有剥掉了某一层,才能进入下一层;而且时常会遇到剥到某一层时,某一层的叶肉全烂掉了,也就是在距离最核心的答案还很遥远的时候已经止步了,假设经验证是不成立的,于是又得重新选一个洋葱,重新剥。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,也是很需要耐心的。傅教授人很好,很平易近人,对学生很宽容,很有耐心,他从来没有因为学生研究进展不顺利而骂学生。作为我科研生涯的第一任导师,他对我影响很大,以致于我现在都似乎“遗传”了他对学生的宽容和耐心。学生本来就是来学习的,那就是会犯错的;而且科研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,有可能你的科学设想从一开始就是不成立的,而只有在深入探究了之后才会发现,也就是科研是允许失败的,不然也无需进行实验了。正是因为他的宽容,我同时选做两个课题,希望能多出成果来回报他;同时可以让自己的研究节奏更紧凑,只做一个课题似乎太放松了,容易让人丧失斗志。对于科研人员来说,论文往往是命根子,是获得基金资助、职称评定、展示个人学术水平的最终指标。既然选择了读研,就要努力拼搏,积极进取,趁年轻,多付出,就可能会有多收获。研究生3年的时间就像是一块SDS-PAGE胶(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),具有分子筛的作用,小分子蛋白跑得快,大分子蛋白跑得慢。刚入学时,同一届的学生就像是刚刚上样的蛋白裂解液,大家起点都是一样的,随着时间地推移,努力拼搏的、多付出的跑得快,混日子、混学历的跑得慢,到毕业时每个人的收获就都不一样了。有些人为毕业而发愁,有些人则一大堆沉甸甸的收获。遗憾的是当时的大课题的机制设想不对,没能顺利完成发表论文,只是收获了1篇2分多的小论文,但在当时的同届学生中已经相当不错了,当时仅有5%的同学发表了SCI论文,而我在毕业总成绩中排名第2。于是不仅顺利毕业拿到学位,也收获了一等奖学金,并以此顺利考取了博士研究生。更重要的是,我在那里收获了人生最重要的“财富”。研二那年春节,由于有一批大鼠需要持续用药灌胃,过年回不了家,也不知以什么途径被同班一个女生知道了,托我过年帮忙照看一下她的小鼠,也就是加加水,换换垫料而已,我便爽快的答应了。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。是的,那个女生就是我的妻子,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,而小鼠成了我们的红娘。后面我一直帮她管理小鼠,一起做实验,我也因此学习了细胞培养的相关实验技术,她也在硕士毕业时发表了1篇3分多的SCI论文。后来我们双双考入南方医科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,如今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可爱乖巧的女儿。
   我现在深刻地明白,有付出就会有收获,即使当时没有立马收获,也会攒着在以后的日子里加倍还给你。这个道理在我读博士的时候体会得更加深刻。硕士发表的文章只是简单用了HE染色和免疫组化,其它实验技术没排上用场,当时觉得白学了。在博二的时候,我又增加了一个课题,利用Cre-LoxP系统构建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来研究某个基因的功能。当时博士导师在此之前的课题都是用细胞来做的,都是体外实验,动物实验一片空白。于是我在硕士阶段所学的所有动物相关实验技术全部派上了用场,并指导师弟师妹们全部掌握了相关技术,建立了完善的动物实验体系。因此技术学到手了就是自己的,不是没用只是时候未到。
   博士的研究任务毋庸置疑比硕士大得多,那时我便敏锐的感觉到,博士已经是学历教育的终点了。本科的就业压力可以通过读硕士来缓解,硕士的压力可以通过读博士来缓解,那博士之后怎么办呢?(当时学校做博士后的氛围还不浓)于是已经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了,如果不在博士阶段发表1-2篇好文章,就业是很艰难的,甚至很难继续从事自己喜爱的科研行业。我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,但自信勤能补拙,别人1遍就能做好,我可以用3遍,5遍甚至10遍来做好;别人1天安排1个实验,我安排2个,甚至3个,用勤奋来弥补差距。于是每天的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,基本全用在实验上,午睡也取消了,早上出发去实验室,半夜12点甚至1.2点才回,并利用好实验间隙(如电泳的1-2小时,敷抗体反应的1-2h)抓紧时间看文献,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。甚至连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也排满了实验,爱人(当时我们已登记结婚)想去逛逛街、看看电影都需要和我提前预约,我至今很感激她的理解和支持。每天的时间就那么多,只有充分地利用好每一分钟,才能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胜出。别人养小鼠1周换1次垫料,我3天就换1次,雌鼠一怀孕就立马分笼单独喂养,还经常自掏腰包买生瓜子喂小鼠(生瓜子富含脂肪和生育酚,对促进小鼠繁殖很有帮助),经常在动物房里一呆就是一整天。不过我深深明白,只要把这些小家伙伺候好了,它们就会回报我的。果然,小鼠繁殖很顺利,什么时候实验需要什么时候就有。由于长时间拿EP管、使用移液枪和给小鼠灌胃等,两只手的大拇指都患上了腱鞘炎,稍微长一点时间用力就会酸痛不已;颈椎病也有了,看文献稍微时间长一点颈椎就很酸痛。不过所有的付出没有白费,在博士毕业时,我顺利发表了2篇SCI论文:J Am Soc Nephrol(5年IF:9.26)和Oncogene(5年IF:8.12)。凭借这2篇文章,我在2013年6月毕业时以人才引进的形式留校任教,破格获聘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;2016年11月获破格博导资格;2017年11月升任正教授。
   回首过去10年,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。人首先得有目标,以及为实现目标的坚定不移的行动。科学研究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,踏踏实实去做的,每一个科学设想都需要实验去验证,空谈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,而勤奋永远是自己最大的资本。当然,这只是目前取得的一点小成绩,我将以此为基础,继往开来,乘势而上,在生命科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……
 

】【 打印    收藏关闭
上一篇2003级生物科学专业校友--张宇博 下一篇2017级优秀毕业生代表风采

最新内容

热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