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【转发学校官网报道】二级学院书记院长访谈(十五)
2021-12-08 08:36:28 来源: 浏览:

编者按: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“十四五”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奋斗愿景、发展战略,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,提供遵循。为深入贯彻落实二次党代会精神,宣传部会同组织部、人事处、教务处、科技处、研究生处在校园网开设“二级学院书记院长访谈”栏目,阐述二级学院“十四五”期间在人才培养、学科建设、科学研究、人才队伍建设、基层党建等方面的系统谋划、具体举措与实施方案。今天刊发对食品科学技术学院·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豪良、执行院长余海忠的访谈。

记者:杨书记您好,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,党委书记唐峻所作的报告从10个方面回顾了学校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成绩,客观真实,催人奋进。请您简要介绍食品科学技术学院·化学工程学院在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突出成绩。

杨豪良:一次党代会以来,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我院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。

在专业与基层组织建设方面,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、省级“荆楚卓越人才”协同育人计划专业,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校级一流本科专业。学院新增获批校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4个,省级优秀教学团队、省级优秀基层组织各1个,课程群教学团队5个。

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,新引进博士13名,新晋升教授职称11人,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湖北省“楚天学子”各1人,获得省级师德先进个人2人,新增硕士生导师13人。

在学科建设方面,食品学科获得省级重点培育学科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,获批食品配料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获批生物与医药、材料与化工专硕授权点,获批7个市级及以上企校联合创新研究中心。

在科研工作与服务地方方面,学院承担各类课题170余项,其中省级、国家级项目40多项;获批科研经费近2500万;发表论文274篇,其中SCI收录70余篇。授权发明专利37项,转化专利15项,7项成果通过验收鉴定,达到国内领先水平,其中3项成果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。

在人才培养成效方面,获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、二等奖各1项,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,出版专著教材15部,获批一流课程省级2门、校级6门,主持完成各类教研项目25项。学生一作论文150余篇,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59项,其中国家级奖励65项,5个学生创新团队获得团中央表彰。学院考研录取率连续15年全校第一,其中2018年达到35%。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在93%以上

记者:余院长您好,学校党代会报告要求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强力推进应用型一流本科教育”,请问学院将如何培养应用型一流人才?

余海忠:具体思路: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坚持“学生中心、结果导向、持续改进”办学理念,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,统筹推进一流本科专业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,筑牢和保障教学基本建设,深化“双证通融”“三师协同”育人机制,强化基于“PRP计划”应用型人才培养抓手,依托区域农产品加工、生物医药等产业建立现代产业学院,实施应用型一流人才协同培养的2.0版。

具体目标: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,排名进入国内前20%,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排名进入国内前30%。建成8-10个课程群教学团队,新增建成三级五类一流本科课程校级8-10门,省级2-3门,力争国家级课程取得零的突破。主编出版特色教材5-8部,获校级教学成果奖3-5项,省级教学成果奖1-2项,建立1个现代产业学院。本科生创新创业参与率达到80%,每年取得各类学科竞赛奖励至少100项。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每年达到92%以上,平均考研率每年不低于30%。

记者:学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“努力在新能源汽车、智慧交通、临床医学、地方农特产品加工等方面形成优势特色”,作为“十四五”食品科学与现代康养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牵头学院,学院要采取哪些措施形成优势特色?采取哪些措施建好生物与医药专硕点?

余海忠“食品科学与现代康养”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,围绕“发酵食品微生物资源”“农林健康食品创制”“生物活性组分与膳食功效评价”“食品产地环境生态修复与安全检测”等方面培育、打造特色,拟采取以下措施:

坚持立德树人,严抓师德师风,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,外引内培,加快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培育。

加强学科、专业、课程建设投入,依托校企协同强化工程实践教育,积极探索和创新本科生、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。

加大校内外学科资源的整合力度、利用效率与经费筹措力度,实行目标导向、项目化管理,分层次、分步骤、有重点的加大学科平台建设。

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共性技术、关键性技术、战略性产业核心技术,组建科技攻关团队,着力破解产业技术瓶颈,提升服务社会能力。

顺应新时代教育评价要求,加强学科群建设的领导决策、组织实施、经费投入、考核评价,构建完善的奖惩制度保障体系。

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,依托国家“乡村振兴”“健康中国2030”战略,立足区域农产品加工、生物医药等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,坚持走应用型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之路,高起点办好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教育。具体举措如下:

坚守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,坚持“德才兼备,师德优先”原则,精心遴选研究生导师团队。

突出“学生中心、产出导向、持续改进”办学理念,基于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,建立健全规章制度,科学制定考核与评价标准。

建立健全“校企联合培养”协同机制,在企业导师选聘、课题选题、项目实施、研究生工作站建设、评价考核、就业创业等方面细化路径与措施,强化思政育人导向,落实学生工程背景、应用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。

加强学术引领。采用“专家请进来”“学生走出去”“线上线下结合”的策略,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,不断拓展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。

记者:学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“立足襄阳、面向湖北、辐射全国”服务面向定位,学院近年来在服务襄阳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,请问学院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拓宽服务范围,提升服务成效?

余海忠坚持以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,围绕区域产业集群共性技术、关键性技术、战略性产业核心技术,着力破解重大技术瓶颈,切实提升服务地方能力。具体举措如下:

提升支撑能力。细分行业产业需求,精准培育和打造5-8支由学院教授博士牵头、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校企联合科技创新团队,提升技术研发能力。

共建产业学院。依托区域主导产业,共建1-2个现代产教融合学院,创新机制体制,在产业发展、队伍建设、人才培养、科技合作、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“多方共赢”局面。

落实国家战略。依托国家乡村振兴、健康中国战略以及湖北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链条,与区域内农产品加工、生物医药、精细化工等高新企业,共建15-20个市级以上乡村振兴示范基地、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平台。

创新用人机制。共同申报产业教授,以此为抓手引领校企深度合作;共同引进博士教授,打造服务地方的“教师身份、企业供职、服务产业”的引才用才创新案例。

记者:近年来,学校实施人才战略,创新人才政策,加大资金投入,引进教授博士178人,培育国家级、省级人才15人,资助教师赴境内外研修访学240余人次,人才结构持续优化。请问贵院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为人才做好服务工作?

余海忠学院始终秉承“人才是第一生产力”的工作理念,坚持外引内培并举、突出学科交叉、淡化专业界限,基于学科建设实际需求配置人才岗位。为了充分发挥博士教授的学术引领优势,确保“人尽其才”“才尽其用”,学院将围绕以下方面开展服务工作:

实行“引培用”团队责任机制。学院按照学科方向、领域组建若干科研创新团队,让其在人才的引进、培训、使用中充分发挥最大能动性,精准引人、悉心帮扶,让新进博士尽快找准研究定位,尽可能缩短适应期,早出成果、出好成果,以学科研究“位置感”稳定人才队伍。

固化“传帮带”导师负责机制。学院为每一位新进教师配备“业务导师”,在人才培养各环节诸如课程思政育人、备课授课、线上线下教学、学业考核、论文指导、学科竞赛等方面手把手传帮带,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,以教书育人“责任感”引领人才队伍。

构建“产地校”协同联动机制。学院坚定不移走服务区域发展之路,将进一步提升校内外办学资源的整合力度和利用水平,积极为博士教授牵线搭桥,建立“产业-地方-学校-教师”联动机制,帮助教师深化科研合作、促进成果转化,以服务地方“成就感”淬炼人才队伍。

建立“导向性”人才评价机制。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构建风清气正、积极向上的学院文化生态,出台激励青年教师进修的支持办法,完善中青年教师职后培训体系,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与考核体系,突出绩效津贴“多劳多得”“优绩优酬”的分配导向,强化职称评审“师德优先”“绩效优先”的评聘导向,以事业发展“幸福感”激励人才队伍。

记者:请问学院如何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?

杨豪良:学院事业发展以党建为统领,认真贯彻第二次党代会精神,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。

首先,学院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,始终和中央、省委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,认真落实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,不断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。

其次,学院党委要切实扛起管党治党、办学治院的主体责任。搞好班子建设,团结向上,积极进取,风清气正。有政治定力和工作智慧,以良好的政治生志引领工作生态。

第三,坚持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和使命担当,团结带领全院教职工朝着“圆梦创大,筑梦博点”的发展目标不断前进,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。抓好党支部建设,把党小组建在科研团队上。坚持脚踏实地,从小事做起,实现系统性发展。在各项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上提供思想引领、人才支撑、氛围营造和体制机制保障。

第四,坚持底线思维,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,为学院事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。坚守底线、不越红线,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,“清廉学院”建设永远在路上。

审核:尹力 李恒威 任强 秦鑫 于博

责编:卜润慧 余芳 秦军荣

 

】【 打印    收藏关闭
上一篇我院新增一名“湖北产业教授” 下一篇我院本科生在SCI期刊连续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

最新内容

热门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