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卓越工程师的食品类专业“阶梯递进,双证通融”人才培养模式实践
2020-09-11 17:43:55 来源: 浏览:

成果名称

基于卓越工程师的食品类专业“阶梯递进,双证通融”人才培养模式实践

获奖情况

2017年湖北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

成果完成人

余海忠、于博、李云捷、吴进菊、孙永林、王海燕、刘传菊、吴康

实施背景

为了切实加强学生从业资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,提升学生解决现场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,培养合格的食品行业现场工程师和初级产品研发工程师,基于1994年人大常委会通过的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”和2010年教育部启动的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这两大时代背景,以我校食品类专业获批并实施的“湖北省战略(新兴)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”、“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”为契机,针对目前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“工程实训不饱满”、“校企合作难深入”等发展瓶颈,以行业从业能力需求为导向,以专业核心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,对地方高校食品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、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。

主要举措

(1)构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的“阶梯递进,双证通融”的人才培养方案。以不同学期设置的不同核心课程群,实现专业核心工程能力培养与职业从业能力的无缝对接。

(2)构建了基于学业导师制和PRP项目的大学生校内创新训练实施方案。学业导师以学生学业规划和创新训练指导为核心任务,兼具学生心理、考研与就业指导等职责,大学四年全程指导。

(3)形成了基于项目的产学研相结合的“校内外”人才协同培养推进机制。打造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,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内外“协同育人”教育资源。

(4)构建了基于全产业链式的“讲、训、展、评”教学组织形式与学业评价模式。该模式根据食品行业特点,结合“讲、训、展、评”的组织形式,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,既改变了传统“知识被动灌输式”教学模式,又改变了“一纸试卷定成绩”的单一学业考核模式。

(5)构建了一套标准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考核评价方案。出台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范、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以及教师考核评价办法。

主要成效

1)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。学生获团中央表彰3项,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1项,省级优秀学士论文5篇;获批省级以上创新、创业项目8项,创办公司5家,发表论文30篇;130多名学生获得了诸如ISO22000:2005内审员证的职业资格证书;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7%

2)教学改革成效明显。获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项,省级教研类项目2项,省级重点培育学科、省级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各1个;获批校级专业品牌建设项目、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各1个;出版教材4部;发表教研论文18篇,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、三等奖各1项;建成校级精品课程4门;学生对实践课程教学满意度由2013年的63%提高到2016年的91%

3)专业评价。从2014年起,在《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评价报告》中,本专业排名从无到有、再到连续入选湖北省三星级以上专业排行榜,排名紧随省内食品学科第一方队之后。

特色亮点

(1)本成果构建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其核心如下:一是突出卓越工程师核心工程能力培养,把专业培养目标的能否实现,作为设置课程的唯一标准,即宏观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微观的单门课程,二者之间依靠核心专业能力、核心课程群进行衔接,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闭环;二是突出双证通融培养,将职业认证的相关能力与核心工程能力进行融合,实现工程能力培养与职业从业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。三是突出阶梯递进培养,在兼顾逻辑和能力逐步提升的基础上,不同的学期设置不同的核心课程群,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之后,可直接获得从业资格的相关知识和能力。

(2)本成果构建的全产业链式的“讲、训、展、评”课程教学组织与学业评价模式,融合了教师教学组织模式改革与学生学业评价模式改革,根据食品行业特点,结合“讲、训、展、评”的组织形式,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,既改变了传统“知识被动灌输式”的教学模式,又改变了“一纸试卷定成绩”的单一学业考核模式。

 

】【 打印    收藏关闭
上一篇近几年学院主编出版教材专著 下一篇“三师协同”全面落实工科类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

最新内容

热门内容